一、白杨礼赞教案的核心教学目标
想要上好《白杨礼赞》这一课?开头来说得明确教学目标!这篇教案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领会茅盾先生怎样通过白杨树展现北方军民的崇高灵魂。具体来说,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最重要的是领会象征手法的妙用。
你知道吗?象征手法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这篇《白杨礼赞》恰恰是讲解象征手法的绝佳范例。通过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点,茅盾先生巧妙地将树与人联系起来,歌颂了北方农民和哨兵坚定不拔的灵魂质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紧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象征手法的领会上,这可怎么办呢?别担心,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技巧来突破!朗读法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审美,质量关键字词则能帮助他们抓住文本精髓。
小组合作探究是个好办法!让学生们讨论”白杨树和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通过集体聪明领会象征意义。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用比喻呢?这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象征是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质量,而比喻则侧重特征相似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两者的区别。
三、互动式教学经过设计
课堂导入很关键!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植物入手,问问他们:”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互动能天然过渡到白杨树的品格分析。接下来,通读全文后,不妨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特点,”不平凡”这个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深入研读环节,可以采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的模式。比如让同桌找出描写杨树不平凡的语句,再分组讨论作者怎样从树过渡到人。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象征手法的进修水到渠成。
四、课后拓展与教学反思
课堂结束不等于进修结束!布置一个创意写作作业:让学生用象征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这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培养写作能力。200-300字的小短文,学生不会觉得负担过重,又能充分练习象征手法。
教学反思环节特别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1940年的创作背景,明白茅盾先生为何从描写资产阶级转向歌颂普通军民。这样的背景补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体会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高敬意。
通过这样完整的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象征手法,更能领会文学作品中”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