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趣味历史故事大全 战国趣闻
一、战国趣味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白虹贯日,悬梁刺股,呆若木鸡,高枕无忧,利令智昏,苌弘化碧
二、战国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有一个叫做赵括的儿子,他从小便熟读各种兵书,对于各种用兵知道,常常能够侃侃而谈,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后来,赵括顶替廉颇带兵同秦军对抗,结局在长平之战损兵四十万之众。
第一、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臣蔺相如,由于屡次立功,被赵王立为相国,这招致了同为重臣的廉颇的不满,认为自己所立下的赫赫军功强于蔺相如的花言巧语。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未来,多次对廉颇进行避让,不予其争端,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心中自觉无比羞愧,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从此两人打破隔阂,一起为赵国的未来而兢兢业业。
第二、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国之间争战频繁,其余的各个诸侯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时而朝秦,时而暮楚。现如今,成为了一句表达大众反复无常的成语。
第三、三令五申
孙武有一次到了吴国,吴王想要试一试他的军事才能,便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年轻宫女交给他去操练。孙武下令将宫女们分作两队,并且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过一会儿,孙武正式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整个队形都散开了。孙武在一次下令,宫女们全当在玩。孙武宣告不听统帅的命令是死罪一条,于是下令将带队的那两个宠妃给杀了,从此在也没有宫女敢无视孙武的命令了。
第四、胡服骑射
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他见到胡人普遍穿着窄袖便服,骑着马,行动迅疾,便决定向其进修,改革士兵的服装,进步骑兵。短短一年的时刻里,赵国,便拥有了一支强大无比的骑兵。凭借着这样的一支骑兵,赵国南征北战,一下子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强国其中一个。
第五、窃符救赵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次兵围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同意了。秦国听说后,马上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害怕秦国的报复,便下令让前去支援的魏军按兵不动。面对此种窘境,赵王想了个法子,给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经对魏王的宠妃有恩,于是便接着如姬的手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魏军解了邯郸之围。
三、日本战国历史?
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其中一个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四、战国南阳的历史名将
内史腾。也称内史胜,战国后期秦国将领,曾作为秦国代表接受韩国割让的南阳一带,并被任命为代理南阳守,安抚当地百姓。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内史腾奉嬴政之命前往攻打韩国,大败韩军,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韩国灭亡。
内史腾虽然仅参与了这一战,但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攻灭的第一个民族。
此后,内史腾又在南郡管理地方,为秦伐楚奠定了后方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内史腾担任内史,负责管理京城,可见秦始皇对其的信赖。
五、战国钱币:历史与收藏价格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其中一个,也是钱币文化进步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经济繁荣,钱币作为货币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战国钱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备着丰富的收藏价格。
战国时期的钱币进步
战国时期,中国各个诸侯国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通常以铜、银、金等金属制成,形状有圆形、方形、刀币等多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齐、魏、楚、韩、赵等国的钱币。
战国钱币的历史价格
战国钱币不仅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通过研究这些钱币,我们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货币流通等重要内容。
战国钱币的收藏价格
由于战国时期钱币的稀缺性和历史价格,使得它们成为了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战国钱币有着较高的收藏价格,不仅是由于其历史意义,还由于其珍稀性和艺术价格。其中,一些稀有的战国钱币甚至在拍卖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高价。
战国钱币鉴定与保护
鉴别真伪、保护战国钱币是收藏家们非常关注的难题。鉴定真伪主要通过对钱币的形态、字体、图案以及材料等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需要参考历史文献和专家的意见。对于战国钱币的保护,需要注意保存环境、防止氧化和损毁等。
战国钱币市场前景
随着大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衷和收藏投资的兴起,战国钱币市场也逐渐兴起起来。尤其是那些珍稀、历史价格较高的战国钱币,其市场价格一直呈现上升动向。因此,对于收藏爱慕者而言,战国钱币是具备较大投资潜力的艺术品。
往实在了说,战国钱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格。对于收藏爱慕者来说,领会战国时期的钱币进步,鉴别真伪、保护好钱币以及了解战国钱币市场前景都是必要的。感谢无论兄弟们阅读这篇文章小编将,希望能够对无论兄弟们对战国钱币有所帮助。
六、战国时期各国历史?
1、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民族,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民族。
2、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其中一个,也是战国七雄其中一个。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3、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其中一个,是战国七雄其中一个,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4、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其中一个。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下面内容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下面内容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5、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刻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物品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七、战国黄姓历史名人?
有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公子其中一个
八、战国四公子历史典故?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小编认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天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九、战国江小白历史人物?
齐桓公出生时刻史书没有记载,去世时刻是前643年10月7日,他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或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
由他在前679年在甄地(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的会盟开始,东周时期的诸侯,都开始以做盟主称霸为目标。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接下来,咱们开始了解齐桓公的称霸历史。
十、日本战国历史详解篇?
战国时代在位的总共有五位天皇,分别是后土御门天皇(1464~1500)、后柏原天皇(1500~1526)、后奈良天皇(1526~1557)、正亲町天皇(1557~1586)、后阳成天皇(1586~1611,以上括号内均为在位年代)天皇。其中天正至庆长期即安土桃山时代的时刻。庆长二十年(1615)五月的大坂夏之阵,丰臣氏战败灭亡。持续148年的战国时代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