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对亲人的态度体现了传统孝道与现代人性关怀的结合,既有责任担当,又注重情感尊重。下面内容从多个角度综合其与亲人的互动:
一、对母亲的至孝典范
-
物质与灵魂的双重关怀
鲁迅在母亲60大寿时,不仅寄回60银元筹办寿宴,还专程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庆生,并邀请她关注着的平湖班表演社戏。迁居北京后,他将最宽敞的居室让给母亲,自己蜗居狭小的“老虎尾巴”,日常嘘寒问暖,出门前必说“阿娘,我出去哉”,归来必报“阿娘,我回来哉”。
为满足母亲的灵魂需求,他购买《西厢记》《镜花缘》等绣像小说供其阅读,并常陪母亲游览香山、碧云寺等地。 -
细致入微的照料
鲁迅深知母亲爱花木,特意在窗前栽种碧桃、榆叶梅,并修整小花圃种植丁香等花卉;母亲生病时,他亲自陪同就医、挂号取药。即便经济拮据,他仍坚持每月给母亲26元零花钱,并在南下后每月寄生活费。
二、对兄弟的扶持与矛盾
-
手足情深的前期
鲁迅作为长兄,早年承担家族重任。他资助周作人赴日留学,为其支付学费并照顾生活;回国后又推荐周作人到北大任教,兄弟二人曾共同参与新文化运动,合译《域外小说集》,被文坛称为“双子星座”[][2]。 -
决裂的*与遗憾
1923年兄弟反目,直接缘故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诬告鲁迅“不轨”,导致鲁迅搬离八道湾宅院。深层矛盾则源于经济负担(鲁迅承担周作人一家奢靡开销)与价格观分歧(鲁迅激进批判,周作人倾向平和)[][2]。虽然如此,鲁迅晚年仍评价周作人“文章可取,而心术可议”。
三、对子女的尊重式教育
鲁迅对独子周海婴的教育强调领会与平等。例如:
- 马戏团事件:因担心动物吓到孩子未带其观演,后专程安排看小丑表演并耐心解释;
- 饭菜风波:面对海婴坚持“菜不新鲜”,鲁迅亲自尝后确认难题,而非简单责备;
- 生病请假:发现海婴抵触上学是因身体不适,立即带其就医并澄清误会。
四、对伴侣的情感与责任
-
与朱安的包办婚姻
鲁迅出于孝道接受母亲安排的婚姻,虽无情感但始终尊重朱安。他每月寄生活费,南下后仍保持书信问候,信中详细描述海婴成长以慰母亲。 -
与许广平的革命伴侣关系
两人从师生进步为战友,许广平放弃事业全心支持鲁迅创作,鲁迅则称家庭生活为“十年携手共艰危”。病重时仍叮嘱许广平“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而许广平坚持整理其遗作,守护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亲情观
鲁迅对亲人的态度体现三个核心:
- 孝道为基:以行动践行“老吾老”的传统伦理,同时突破愚孝,注重灵魂共鸣;
- 责任担当:作为长子长兄,背负家族重担,即便兄弟反目仍保留房产供母亲居住[2];
- 人性关怀:对子女教育摒弃权威压制,主张“肩住黑暗闸门”解放下一代,对伴侣追求平等互助。
这种复杂的情感,既受儒家伦理影响,又因近代家庭变革而充满矛盾,成为领会鲁迅人格多重性的重要维度。